现在的汽车座舱空间,那变化可大了去了,和以前完全不一样。好多汽车制造商都在搞一种新设计,用一体化触摸屏当家,看着特别时尚简约。这么做是奔着数字化驾驶舱使劲儿呢,就是想让车的功能更强大,还能让驾驶员按照自己的喜好设置,操作起来特别简单,好多车辆功能在这触摸屏上一划拉就搞定了。
这种流线型的汽车内饰,不光好看,还让车的功能变得更灵活多样。可别小瞧这变化,它也给汽车行业出了难题,尤其是汽车触摸屏,有个大隐患 —— 太依赖驾驶员的眼睛了。每次驾驶员要用触摸屏操作,就得把眼睛从路上挪开,瞅准屏幕上的地方去点。大家想想,开车的时候眼睛不看路,光盯着屏幕,这多危险啊,本来该盯着路况保安全的眼睛,这时候得分神去看屏幕操作,安全咋保证?
好在啊,有个叫 “无接触手势控制” 的新办法冒出来了。要是这手势用得好,驾驶员不用转移视线就能下指令。比如说,轻轻翘起大拇指就能接电话,比个 “V” 字手势就能设定导航,这多方便,再也不用在触摸屏上翻来覆去点菜单了,省老事儿了。
不过,想把这手势控制系统弄好,可没那么容易,比咱们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得多。一方面,技术上就有个大坎儿,手势识别技术没办法每次都认对,想让它百分百准确太难了。这就需要找个平衡点,尽量少认错,要是车老是把驾驶员无意的动作当成操作指令,那驾驶员不得烦死。
还有个更麻烦的事儿在文化层面。咱们觉得有些手势大家都懂,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儿。同样一个调节音量的动作,有的人模拟转老式大旋钮,有的人比划操作小转盘,还有人上下滑动,甚至有人的做法完全不一样。就拿竖大拇指这个手势来说,虽然大部分人都知道是表示好、赞同的意思,可真要细究,每个人做的样子都有点差别。哪怕在同一个地方,大家对于一些基本操作该用啥 “自然” 的手势,也没个统一标准。不光日常这些手势没标准,就连正式的手语,不同地方差别也老大了,美国手语和其他英语国家的手语不一样,跟非英语国家的手语比起来,那更是差得远。
那咋解决这些问题呢?得用两手抓的策略。第一,得搞个智能培训系统,就像老师上课一样,通过好玩的互动教程,把一套固定的手势教给驾驶员,教的时候得让驾驶员清楚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,得保证驾驶员彻底学会了,才能让手势控制功能正式上岗。第二,汽车行业现在各干各的毛病得改改,汽车里的技术开发,像高级驾驶辅助系统、车载信息娱乐系统、用户体验这些,都是各部门自己玩自己的,可手势控制技术得把硬件、软件还有用户体验紧紧绑在一起才能弄好,这么分散干活儿可不行。另外,在开发最开始的时候,就得把二级供应商拉进来,人家有技术、懂门道、经验足,让他们从头就参与系统设计,这样才能搞出又好用又先进的手势控制系统。
咱们优化汽车的用户界面,心里得时刻装着目标,可不是光把新技术塞进去就行,重点得提高驾驶体验,还得保证安全。无接触手势控制技术前景广阔,不过要真用到车上,还得把技术上的识别准不准、用户交互顺不顺手这些问题解决好。说到底,成功不是造出个完美无瑕的技术,而是搞出个特别贴合咱们开车人行为和需求的技术,这才是王道。